这一体系不仅关乎武术技艺的精进与提升,更在武者的身心塑造方面发挥着深远影响。传统武学内修体系与中国传统哲学紧密相连,禅学中的明心、见性、无我思想,更为其注入了深邃的精神内涵,促使其在追求武学至高境界的进程中,实现了从身体锻炼到心灵升华、从物质层面到精神领域的全面蜕变。
文章源自441317号-https://441317.com/584.html
易骨、易筋、洗髓的功夫
01易骨:筑牢根基,锤炼体魄文章源自441317号-https://441317.com/584.html
易骨是武学修炼的初始关键阶段,主要目标是强化和重塑身体骨骼。通过站桩、深蹲、踢腿等基础武术功法,配合特定的呼吸方法,使骨骼承受适度压力与刺激,进而激发骨骼的生长潜能,实现骨骼的不断强化。文章源自441317号-https://441317.com/584.html
以站桩为例,练习者双脚平稳站立,与肩同宽,膝盖微微弯曲,身体重心下沉,脊柱保持挺直,仿佛头顶有一根无形丝线轻轻上提,全身肌肉维持适度紧张状态,同时配合自然深沉的呼吸,使气息缓缓沉入丹田。文章源自441317号-https://441317.com/584.html
经过长期坚持修炼,武者的骨骼密度显著增加,骨体变得坚如磐石,身体的稳定性与力量大幅提升,外在气质也随之改变,威严庄重,尽显强大气场与威慑力。这种身体上的显著变化,不仅为后续的武学修炼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更在无形中塑造了武者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文章源自441317号-https://441317.com/584.html
02易筋:舒展筋脉,畅通气血文章源自441317号-https://441317.com/584.html
筋在人体运动中起着连接骨骼、传递力量的关键作用。易筋的修炼借助拉伸、扭转、缠绕等丰富多样的动作,结合呼吸与意念的巧妙引导,使筋脉得到充分锻炼与延展。文章源自441317号-https://441317.com/584.html
这与少林童子功中诸多注重筋脉拉伸锻炼的体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易筋修炼过程中,随着筋脉的不断舒展与强壮,武者的动作变得更加灵活敏捷,力量运用也更加得心应手。文章源自441317号-https://441317.com/584.html
与此同时,气血在经络中的运行得到有效促进,为身体各组织器官提供更充足的养分,进一步滋养脏腑,为更高层次的武学修炼夯实根基。文章源自441317号-https://441317.com/584.html
03洗髓:净化身心,融合自然文章源自441317号-https://441317.com/584.html
洗髓是功夫修炼的最高层次,旨在实现内体的清虚纯净,使身体达到空灵澄澈的境界。借助静坐禅定、内视、吐纳等特殊修炼方法,将体内的浊气与杂质彻底排出,净化心与意识。
静坐时,修炼者摒弃外界一切干扰与杂念,深入内心世界,探寻自我本质;内视则通过意念引导,反观自身脏腑与经络,洞察身体内部运行状况,及时发现并修复潜在问题;
吐纳通过精准的呼吸调整,吸入清新之气,排出体内浊气,使身体气息更加纯净。
达到洗髓境界时,武者能真切感受到身体的轻盈自在,精神的愉悦畅快,神气运用圆活流畅,身体动转轻如鸿毛,仿佛超脱了身体与物质的束缚,与自然融为一体,实现了身心的高度和谐统一。
明劲、暗劲、化劲
01明劲:易骨之刚
明劲作为武学修炼的起始阶段,以刚劲迅猛为显著特点。它既是拳术刚劲的外在展现,也是易骨之道的具体实践,核心在于练精化气。人出生之初,先天之气充盈,体质较为健全,但随着后天成长,诸多因素致使先天与后天之气逐渐失调,阴阳失衡,血气占据主导,正气日益衰弱,身体筋骨难以保持强健。
达摩大师所传的易筋洗髓二经,以及宋岳武穆王扩充的易骨、易筋、洗髓三经,为强壮身体、回归本初状态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指引。
明劲修炼以严守规矩为首要原则,身体动转需和顺自然,手足起落应整齐有序。
拳经中“方者以正其中”,深刻强调了通过严谨规矩使身体动作达到中正、有序状态的重要性。具体练习时,需将散乱气息收纳于丹田。
以站桩和五行拳为例,站桩时双脚与肩同宽,膝盖微弯,重心下沉,脊柱挺直,头顶如悬线,全身肌肉适度紧张,呼吸自然深沉,气沉丹田,凝聚身体散乱之力。
练习五行拳时,劈拳如斧劈柴,力透千钧;崩拳似箭离弦,迅猛刚劲;钻拳犹泉水上涌,灵动且具穿透力;炮拳若炮弹出膛,爆发有力;横拳像巨石横推,沉稳厚重。
每个拳法都要遵循特定发力方式,将力量从脚底经腿部、腰部、肩部传递至手臂,最后从拳面爆发而出,形成协调统一的整体发力系统。
当明劲修炼达到一定程度,身体力量显著强化,骨骼变得坚实,初步实现易骨目标,练精化气也初步完成,为后续暗劲修炼奠定坚实身体基础,同时培养了武者对身体的精准掌控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02暗劲:易筋之柔
暗劲是拳中的柔劲,与单纯的软弱无力截然不同,它蕴含着强大的内在能量,是练气化神、易筋之道的具体体现。在明劲修炼基础上,当身体力量得到初步强化后,便进入暗劲修炼阶段,这一过程如同丹道中的小周天止火后再开启大周天功夫,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阶段。
暗劲修炼着重于神气的舒展与运用的圆通活泼。动作上,发力方式不再是明劲那般刚猛爆发,而是如同拔钢丝、撕丝绵、拉硬弓一般,徐徐用力,使力量在缓慢而持续的过程中逐渐释放。
两手动作,无论是前后推拉,还是左右翻裹,都要将形、气、神三者紧密融合,内中蕴含缩力,就像鼍形之两手或连环拳之包裹拳,讲究“裹者如包裹之不露”,使力量在身体内部循环流转,不轻易外泄。
步法上,暗劲与明劲有相似之处,但更注重无声无息。前足落地时,足根先着地,然后再缓缓踏实,力量沉稳含蓄;后足用力蹬劲如同迈大步过水沟,充满弹性与爆发力。暗劲修炼不仅是身体力量运用方式的重大转变,更是对精神和气息的深度锤炼。
呼吸与动作紧密配合,气息悠长深沉,使气在体内运行更加顺畅,滋养全身经络和脏腑;精神高度集中,将意念融入每一个动作之中,使形、气、神达到高度统一。
经过长期暗劲修炼,身体柔韧性和灵活性得到极大提升,筋脉得到充分锻炼与延展,实现易筋目标,同时也使气能够更好地滋养精神,为化劲阶段的修炼奠定坚实基础。
03化劲:洗髓之“空”
化劲是传统武学修炼的最高境界,即练神还虚,亦谓之洗髓之功夫。它是将暗劲练到至柔至顺的极致状态,是柔顺之极处,也是暗劲的终结与化劲的起始。丹经中“阴阳混成,刚柔悉化,谓之丹熟”,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化劲境界,此时武者达到了阴阳平衡、刚柔并济的完美状态。化劲修炼强调周身四肢的动转、起落、进退皆不可刻意用力,专以神意运用之。虽然形式规矩与前两者相同,但所用之劲却截然不同。
此时的力量,有而若无,实而若虚,看似不着力,实则周身内外全凭真意运用。练习时,手足动作如同在空气中自然舞动,没有明显发力痕迹,却蕴含着无穷变化与力量。这种力量超越了有形的物质层面,是一种由精神和意念所驱动的无形之力,能够根据对手变化而自然应对,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至高境界。腹内之气的运用也不着意,并非完全不用意,而是意在积蓄虚灵之神。
呼吸似有似无,如同庄子所说“真人之呼吸以踵”,这并非闭气,而是一种高度自然的真息状态,是一神之妙用。在这种状态下,武者能够达到身无其身,心无其心的境界,实现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化劲修炼过程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回归自然的过程,武者通过长期修炼摆脱身体和物质的束缚,使精神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达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境界,无论面对何种情况都能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真正实现了武术的最高境界。
传统武学内修体系与禅学思想的交融
01明心:武学修炼中的内在觉醒
禅学中的明心,旨在明了自心本质,洞察内心真实状态。在传统武学内修体系中,这一思想有着深刻体现。从易骨阶段开始,武者通过对身体的修炼,逐渐关注到自身内在感受,开始觉察到身体与心灵之间的微妙联系。站桩时,除了调整身体外在姿势和呼吸,武者也开始尝试摒弃杂念,专注于当下身体感受,这便是一种初步的内心觉醒。随着修炼深入,到了暗劲和化劲阶段,对精神和意念的要求更高。暗劲修炼中,将意念融入动作,使形、气、神高度统一,这需要武者对自己内心有更清晰的认知和把控。
而在化劲阶段,达到身无其身,心无其心的境界,更是对内心的深度探索与超越,如同禅学中明心见性后的顿悟,武者在武学修炼中实现了对自我内心的深度觉醒,明白了武学修炼不仅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心灵的磨砺。
02见性:武学境界的升华之道
见性在禅学中是指见到自己的本性,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在传统武学中,易筋、洗髓以及化劲的修炼过程与见性思想紧密相关。易筋修炼使武者不仅在身体柔韧性和力量运用上得到提升,更在对身体经络气血运行的感知中,逐渐领悟到身体内部的运行规律,这是对身体本性的一种探索。
洗髓阶段,通过净化心灵和意识,武者超越了身体和物质的局限,感受到与自然的融合,这是对自身与自然关系本质的一种洞察。而在化劲境界,武者达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状态,能够根据外界变化自然应对,这体现了武者对武学本质的深刻理解,如同禅学中见性后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实现了武学境界的升华。
03无我:武学的至高境界追求
无我是禅学中的重要思想,强调摆脱自我的执着和束缚。在传统武学内修体系的最高境界化劲中,无我思想得到了充分体现。化劲修炼要求武者周身四肢动转皆不可着力,专以神意运用之,此时武者摆脱了对身体力量的执着,超越了自我的局限。
身体的动作如同自然的流淌,没有刻意的自我表现,一切皆顺应自然。
武者达到身无其身,心无其心的境界,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无论面对何种情况都能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这正是无我思想在武学中的完美呈现,实现了传统武学的至高境界。
结论
传统武学内修体系中易骨、易筋、洗髓与明劲、暗劲、化劲的进阶路径,构建起一个完整而精妙的武学修炼架构。这一体系不仅在武术技艺提升方面具有独特价值,更通过与禅学中明心、见性、无我思想的深度交融,在精神境界提升方面意义深远。它强调身心的和谐统一,追求对自我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超越。
在现代社会,传统武学内修体系依然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当深入研究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传统武学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人类的身心健康和精神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未来,还需进一步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深入挖掘传统武学内修体系的科学内涵和应用价值,推动其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乙巳年初于太黄山,释延新记之
信息来源于网络,如觉有风险,请勿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