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与神:华夏文化的核心信仰

佚名
佚名
管理员
387
文章
0
粉丝
玄学评论41阅读模式

“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礼记》

“归土”之人即为鬼,所以“鬼”的造字没有大家想得那么复杂,并非象形,而是会意,即,“田”下之“人”,鬼其实就是人死之后在另一个世界的延续。文章源自441317号-https://441317.com/658.html

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鬼”其实是被污名化了的“鬼”,最初的“鬼”并无贬义,在先秦时人的观念里,除了“鬼”,人死之后还有另外一种延续方式,即是“神”。文章源自441317号-https://441317.com/658.html

文章源自441317号-https://441317.com/658.html

“神”与“鬼”的区别在于,前者在天上,后者在地下。故《礼记》有:“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文章源自441317号-https://441317.com/658.html

作为居住于天地之间的人,终极去处也无非是天与地,要不然成神,要不然成鬼,没有第三条路可走,但还是有很多人在第三条路上努力奔波,这即是长生。文章源自441317号-https://441317.com/658.html

“鬼”和“神”是人死之后灵魂脱离肉体之后的两种存在形态,在地即是鬼,升天即是神,这是基于灵魂永恒观念的基础之上的,那么祖先必然归属于鬼神,也就是说,中国人的鬼神观念其实是祖先崇拜的外延。文章源自441317号-https://441317.com/658.html

在古人的观念里,这些永恒的灵魂,无论是成为天上的神还是成为地下的鬼,都会对生活在天地之间的人构成影响,于是,在人和鬼神之间产生了一种近乎交易的依存关系。文章源自441317号-https://441317.com/658.html

鬼神不事生产,需要由人来供养,祭祀由此而来,而作为鬼神,在得到祭祀之后需要满足祭祀者的诉求,这也是祭祀者继续祭祀的动力,所以最初的鬼神是没有道德观念的,他们只帮助那些为他们献祭的人,并不会考虑献祭之人的诉求是否正义合理。文章源自441317号-https://441317.com/658.html

也就是说,最初的鬼神并无善恶之分,亦无道德观念,他们只为献祭者服务,但即便如此,鬼神也有他们自己的原则,即对献祭者的挑选。文章源自441317号-https://441317.com/658.html

《左传》载:“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祀。”文章源自441317号-https://441317.com/658.html

也就是说,在周代人的观念中,鬼神只接受自己族人的献祭,那么人们自然也只去祭祀自己的祖先,当然,也有人跑去祭祀别人的祖先,这就属于淫祀了,孔子也看不起这类人,《论语》有:“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由此而衍生出了后嗣观念,即延续子嗣成为必要性,因为没有后嗣自己死后就得不到祭祀,那些得不到后人祭祀的鬼就会成为野鬼、饿鬼,过着悲惨的可怜鬼的生活。

如《左传》记载,在卫成公的梦里,独自生活在帝丘而得不到后裔祭祀的夏后相只能靠抢别人的祭品为生。楚国也发生过类似的事,令尹子文认定其侄子越椒会是个败家子,临死前还为自己当鬼之后会挨饿而悲泣,

《左传》载:(子文)泣曰:“鬼犹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关于人死之后依凭什么才能上天为神还是下地为鬼,先秦文献中并无明确说法,但在道教兴起之前,似乎只有上古时期的功绩卓越之人或部族始祖才有为神的资格。

如《左传》和《国语》都记载了丹朱降神于莘地之事,这个丹朱是帝尧之子,狸姓之祖,故而在天上有一席之地,此外,《左传》有提及实沈、玄枵、豕韦等星次,显然也是为神的,这些也都是上古的人物。

神与鬼的另一个不同在于他们所能影响的范围以及受众人数,如丹朱降神之后,与丹朱不同族的虢国也积极地去祭祀并许愿,相比于鬼,神的影响力似乎超出了本族。

甚至某些神能得到公众的祭祀,如弃是周族的祖先,但作为谷神,他能享受万邦的祭祀。

《竹书纪年》载:“汤时大旱七年,煎沙烂石,天下作饥,后稷是始降百谷,烝民乃粒,万邦作义”。

所以先秦时人讲鬼神祭祀,其实是涵盖祖先祭祀的,但又不限于此,“致鬼神,以尊上也”(《礼记》),故墨子“明鬼”于战国时人而言,其实是一个复古思潮,所强调的是人死之后鬼神世界的存在,并以此来约束活人的行为。

鬼神信仰不仅仅是对活人的死亡关怀,同时也是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原动力,因为生养子嗣直接关系到人死之后的境况,不仅仅是自己的,甚至还会影响到祖先的受祭,孟子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其道理即在于此。

所以在周代乃至上古,绝嗣是一件很悲惨的事情,史书会记录下来,如《左传》记载了夏朝之时,后羿杀死封豕导致后夔绝嗣,楚灭六国与蓼国,使得皋陶和庭坚绝嗣。

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神”有别于华夏早期的“神”,相对而言,我们所理解的“神”更为宽泛,如周人讲昊天,我们会将昊天归为神,但在先秦,昊天其实是“帝”,即昊天上帝。

《诗经》有:“祈年孔夙,方社不莫。昊天上帝,则不我虞。”

上帝单列一栏,“上帝”的实体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讲的那个自然天,除了上帝,我们今天所讲的山川之自然神其实也不称“神”,而是“祇”,即上帝、神、祇原本是并列的。

《尚书·泰誓》有:“弗事上帝神祗,遗厥先宗庙弗祀。”

也就是说,古人讲的“神”,从始至终都有别于自然神,它是由人及世间之物上升为神,疑古派将上古人物说成是神被历史化的产物,这其实是本末倒置的,是对早期的“神”缺乏了解所致。

以上是先秦,乃至汉晋时人的鬼神观,而自佛教兴起之后,轮回观念深入人心,中国人的生死观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但鬼神(祖先)祭祀和轮回转世却又能并行不悖地传承下来,也足见华夏文化包容性之强大。

“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话就是基于佛教的轮回观念的,汉晋之前的人喊出这话,会使人觉得莫名其妙。

作者:訫立史。

信息来源于网络,如觉有风险,请勿参与!

客服①
微信扫一扫
weinxin
Q441317
微信号已复制
客服②
QQ扫一扫
weinxin
1624348999
QQ号已复制
佚名
  • 鬼神
  • 信仰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